這件重要玉器是明代雕刻藝術的見證。杯足低矮,體呈圓形。玉體白透,紋理清晰,質感明麗圓潤。雙螭相對組成杯耳,螭口及爪抓牢杯沿,螭身則拱住杯腹,彎旋飛舞。體上爪部精雕細刻的環紋暗示螭鱗,表明尋求寫實。兩螭動態完美和諧,起伏翻轉,使杯體生氣昂然。
玉是極為堅硬的材料,可將金屬工具變鈍。製作這件玉器,要用磨沙,時而加水,必備鋸,鑽頭,金剛石磨等工具。這可謂此項工作永不改變的祕密。
此杯是一件文人書房所用的仿古玉器。從宋代起,社會精英好古的品味促興帯動仿古紋飾的玉之重現,例如漢代玉器上的螭紋,此仿古風持續至明代。不過,訂購者特别喜好造型新颖流暢,能顯出紋理晶瑩的玉器。
這件玉杯矯揉造作的風格,後來被中國“象牙白”的首創者,十七至十八世紀在歐洲享有盛譽的德化窯仿製過。另外,這件螭杯也是珍貴玉器進入歐洲的見證,它先為紅衣大主教馬薩林所有,後納入路易十四典藏目錄中第八十號。
如想進一步了解,請查閱中國藝術目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