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壺大肚球狀,頸部帶有節,青綠釉下,通體剔花。這種宋初耀州窯青瓷特有的剔花,一般很深。最深者可達五毫米,釉在圖案邊緣凝集,將形成的陰暗之處與浮凸的光亮部分化為巧妙的對比。
此壺先用竹刀在預製的灰泥素胎上剔出花紋,然後浸入釉中,接著放進一千二百五十度的窯內燒。上釉多層變厚,經過燒製,呈現出橄欖綠的色調。
可能因為這種色澤的對比,加上精緻的做工,使耀州窯在宮廷器皿中占據一席地位。此壺流呈雙鳳形,鳳凰為皇后的象徵,可以設想是專為皇宮而製作的。
此壺所運用的裝飾及造型,在風格上仍接近金銀器,是唐代採納中東金屬藝術所留下的遺風。然而也反映出瓷器擺脫金屬影響的演化過程,逐漸走向屬於自己的形態和圖案。此類釉色瓷器在宋初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,在屬越窯的祕色窯之後,作為前鋒里程碑之一,使瓷器成為桌上器皿,與金銀器和漆器具同等地位,值得上流社會收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