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雙耳瓶呈紡錘型。收縮的頸部垂至微圓的腹間。瓶體下部錐狀,柱形瓶頸上方略凸,瓶口狹窄平整。中部雙耳對稱,表面有深度繩形等距斜紋,可能是用陶製印板拍打而成,也可能由帶凹溝紋或包覆繩索的木筒滾出。
此瓶僅用一單泥條盤築作成,內外經過光滑處理。繩紋部分的胎土表皮脱落 , 燒製後,外觀質感粗樸,呈粉紅色,其餘部分則表面光滑,呈桔黃色,形成鮮明對比。瓶身表面粗糙 , 易於把持,頸上端的凸節及雙耳,則便於河中取水和攜帶。
這種半坡類型特色的尖底瓶,自渭水流域起,廣泛分布於河南,河北,內蒙古,山西,陝西北部等地。一直延續到馬家窯文化(公元前3800-2300年)時期。此件屬於盛液體一類之器皿,與在此之前的老官台文化(公元前5900-5000)相比,有顯著進展,證明當時生活集中於村落,同時活動已多元化,如農業活動,用水需要大增。
如想進一步了解,請查閱中國藝術目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