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件作品為一次友會時即興而書,附有長跋。作品屬於北宋傑出的書法傳統,沈周幾乎將其視為唯一參考的典範。他尤其推崇詩人,書法家,評論家黃庭堅(1045-1105年)。黃庭堅是寫“前赤壁賦”的大詩人蘇東坡(1031-1101)的好友。蘇東坡把宋代當時出土古文物當成靈感的源泉,看作為簡樸,有表現力,充滿生氣的典範。而對這種典範的回應,給黃庭堅的書法增強了創造能力,使其也成為傳統中的一員。
喜愛古風的情趣出現於宋末,將中國古老的過去看成現世希望的楷範。沈周的這幅長卷行書,與楷書接近,清晰,高雅,充滿生機。盡情抒發“心印”,這種自我個性的表現,特别為宋及明代大師所追尋。
沈周詩,書,畫無所不能,是吳派山水的大師,而明代一些最重要的文人畫家正是從吳門脫潁而出。作為完美的文人,沈周遠離官場,一生未仕。他屬於十五世紀後半期,那是一個向宋代及更早的傳統價值尋根的時代。
如想進一步了解,請查閱中國藝術目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