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幅豎軸按巧妙漸進的佈局,在整幅高度用單色水墨畫出一叢竹梢。近景竹葉墨色濃重,遠處則筆觸清淡,暗示霧氣飄渺。竹子作為有象徵的植物,枝葉與筆劃線條相似,歷來令書法家感興趣。
從宋代起,竹子更是美譽橫溢。在元代,道家派畫家,如吳鎮等皆讚賞植物美德,並以此寄情寫意,與自然交融。竹子堅韌常青,彎而不折,淡泊自持也是儒家道德的象徵。江南文人比他人更願意向新道學及儒學敞開心懷。
元代文人畫家繼續宋代文人的發展趨勢,回頭面對過去,再次肯定其文化遺產及自我身份。迎合徽宗皇帝口味的宋代院體派走向末路,使文人畫達到高潮,成為藝術家抱守自身氣節和文化的工具;同時也是在外族統治之下,情願隱居避世階層的一種表現方式。脫離院體工筆寫生繪畫,這類畫家弘揚筆墨寫意,選取接近書法的筆法,將文字和圖像皆用於表述情懷。從此在繪畫中,此種常伴有詩詞的寫意形式,用個性化的表達方法提供一種新的抽象語言。
如想進一步了解,請查閱中國藝術目錄。